名家十日谈:李叔同首倡丧礼改革
时间:2008-03-15
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天津的骄傲。他年轻时代实施的丧礼改革意义重大。1988年我从旧报纸上发现了一组消息,填补了李叔同年谱中的一大空白。母亲的去世是转折点,使李叔同“从生平最幸福的时候”进入“不断的悲哀与忧愁,一直到出家。”李母逝世于光绪三十一年(1905),当时20来岁的李叔同,才华横溢,在上海度过六七年,参加过沪上名士的“城南
文社”,与一些名画家创设“上海书画公会”,还经常粉墨登场演京剧。母亲的谢世使他突然结束了沪上生活,扶柩携子回到天津。史料原载于1905年7月天津《大公报》。丧礼前6天,该报便以《文明葬礼》为题发表了一则预告,说:“河东李叔同君广平,新世界之杰士也,其母王太夫人月前病故。李君特定于本月二十九日开追悼会,尽除一切繁文缛节,别定新仪……”次日又以《天津追悼会之仪式及哀歌》为题,提前公布新仪式内容。除称“备有西餐,以飨来宾”外,并附《哀启》曰:
启者,我国丧仪繁文缛节,俚俗已甚。李叔同君广平愿力祛其旧。爰与同人商酌,据东西各国追悼会之例,略为变通,定新丧仪如下:一、凡我同仁倘愿致敬,或撰文诗,或书联据,或送花圈花牌,清毋馈以呢绒、绒幛、纸箱扎彩、银钱洋圆等物;二、诸君光临,概免吊唁旧仪,倘须致敬,请于开会时行鞠躬礼;三、追悼会仪式:甲、开会,乙、家恩致哀辞,丙、家人献花,丁、家人行鞠躬礼,戊、来宾行鞠躬礼,己、家人致谢来宾行鞠躬礼,庚、散会。
李叔同生性至孝,竟能在自己母亲的后事上实施简单的新仪式。当时戊戌变法失败不久,封建势力反扑,以25岁的青年,能在较之上海远为守旧的天津首倡丧礼改革,表现了极大的胆识。8月2日的《记追悼会》说“到者四百余人”,“有奥工部官阿君、医官克君、高等工业学堂顾问官藤井君、松长君、单味人司马、学务总办严范孙君、高等工业学堂监督赵幼梅君”,又“各学堂校长教员等大半皆与斯会,可云胜矣”。“奥工部”即李叔同家宅所在的奥国租界行政机构,“阿君”当即首长或其代表。一个中国平民家庭的丧礼,竟有多国外宾参加,在那个年代是超出想象的,可见他的交际之广,名气之大。
丧礼后数日,报上又连续刊载了《西国丧服制考》等,前后共五篇,造成了深广的社会影响。这显然是李叔同与新闻界精心策划安排的。近代杰出的爱国之士一致觉悟到,中国的进步必须从基层民众的观念变革做起。李叔同的丧礼改革,移风易俗,为天下先,其意义可说如同发动一场文化革命,真不愧为“新世界之杰士也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