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 |
位置: |
地名查询 |
返回 |
|
|
标准地名 |
汉字 |
圉镇镇 |
罗马字母拼写 |
Yǔzhèn Zhèn |
使用时间 |
|
简称 |
|
别名 |
|
曾用名 |
|
所在(跨)行政区 |
开封市 杞县 |
来历、含义及历史沿革 |
圉镇“圉”字,陆明德释文“圉”作“御”之解,春秋时有“马有圉,牛有牧之说”。圉初为陈邑,名圉城,鲁昭公五年(公元前537年)入陈留,战国时为魏邑,西汉置圉县,属淮阳国,东汉光武元年,复名圉县改隶陈留郡,北魏景明元年复置圉城县,属陈留郡,唐贞观元年废县入雍丘,改称圉镇,宋、元、明、清称圉镇。因镇政府驻地圉镇,故名。 |
地理实体概况 |
地处杞县西南部。属乡级行政区,行政区划代码为410221103,上一级行政区是杞县。东邻傅集镇、西邻官庄乡、南接竹林乡、北邻湖岗乡。东起孟大庄村,西至舒洼村;南起南江楼村,北至赵集村。圉镇镇政府驻圉北村,电话区号0371,邮政编码475204,距杞县县城30.04千米。是县南部区域性经济、文化、交通重镇。总面积74.34平方千米,辖白木岗、蔡丘屯、常庄、程庄、大夫李村、董那、后城、后刘伶岗、后乔、焦庄、荆岗、郎智岗、梁庄、刘新庄、鲁庄、孟大庄、南江楼、前刘伶岗、前杨屯、乔庙、舒洼、孙庄、天池洼、田堂、铁底河、王李下村、吴庄、圉北村、圉南村、袁庄、赵集、庄王32个村民委员会,63个自然村,237个村民组,19112户,68490人,其中非农人口3313人。年平均气温14.7°C,全年光照2310小时,全年无霜期220天,属典型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,其特点是四季分明,光照充足。全镇地貌大区宽平,小地貌略有差异,圉镇及前、后城村隆起浅丘,南连"十里长岗",圉镇北坡、刘新庄以南及天池洼、乔庙、荆岗各有条带状洼地,为古黄河泛道遗迹。土壤属杞南低平淤土区,可分两大类,东部赵集、乔庙、郎智岗以至赵沙坡、袁庄等20余村为两合土、青沙,占总面积的47%左右;西部等30余村为淤土,占总面积的53%左右。尤以圉镇北坡地力肥厚,素有"北大仓"之称。耕地面积8.0393万亩,人均1.4亩。农作物以小麦、玉米为主,属国家(省级)重要的小麦、玉米生产基地,畜牧业以养猪、养鸡为主。过境河渠有6条:排灌兼用者为惠南干渠西支,经镇西部,由常庄下至小吴庄入官庄乡,境内流长4千米。以排涝为用者5条:铁底河,经镇东部,由孙寨斜向东南至席天朗入板木,境内流长14千米,属铁底河水系;梁庄沟,行镇中部偏东,由天池洼纵向袁庄入板木,境内流长6千米;其西谷熟岗沟,由后城南下,至南江楼入板木,境内流长8千米;再西安桥沟,由小霍庄南下,至西袁庄东入竹林,境内流长5千米;又有小白河,流经西南边境,过舒洼、王李下之间,南入官庄,境内流长2.5千米。
由高中1所,初中2所,小学34所。杞县第二人民医院设于此,村卫生室72处。
杞县—竹林公路南北穿境而过,吴家庄—黄谷畈公路横贯东西。
圉镇历史悠久,有深厚的文化底蕴,建国前前后城村尚有春秋圉城故址、烽火台遗址、古墓葬;圉镇村有汉圉县县衙故址、三贤祠、孔子行宫、子在塔、伯喈胡同(蔡邕故里)、董家胡同(董宣故里)、龙耳沟;前城村有清真寺;刘伶岗村有刘伶墓……。"圉城樵歌"是明代杞县十四胜景之一,"圉城夜月"是清代杞县八景之一。这些文物遗存经人为破坏,大都荡然无存,现仅余春秋圉城故址残迹,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;前城清真寺今为回民宗教活动地。
圉镇人民富有革命传统,1926年建立的中共天池洼支部是当时杞县15个支部之一,同时建农民自卫团天池洼分团,参加攻克县城。抗日战争时建立的乔庙、白木岗、江庄3个支部,都是抗日的战斗堡垒。1941年在焦庄建立了水东联防办事处,指挥水东10余县的抗日斗争。在各个历史时期中,该镇大批志士投身革命,建国后任省、军级至县、团以上的13人。 |
备注 |
1 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