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知行濮阳】探秘中华龙源景区,藏在岁月里的龙文化奇观
中华龙源景区位于濮阳县濮上路和挥公大道交叉口西北角。中华龙源景区由西水坡遗址、五代古城墙和龙碑三部分组成,西水坡遗址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西水坡遗址
1987年5月至1988年9月,文物部门配合引黄调节池工程队,在西水坡水库发掘出土了仰韶文化时期三组蚌砌龙虎图案。
龙虎蚌塑图像墓
第一组45号墓穴中有一男性骨架,身长1.84米,仰卧,头南足北。其右由蚌壳摆塑一龙,头北面东,似遨游沧海。其左由蚌壳摆塑一虎,头北面西,如猛虎下山。此图案与古天文学四象中东宫苍龙、西宫白虎相符。天文学界的专家认为,这一墓葬构成了我国最早的一幅天象图。另外,在此墓东、西、北三小龛内各葬一少年,其西龛人骨长1.15米,似女性,年约十二岁,头有刃伤,系非正常死亡,似是殉葬者。
距45号墓南20米外第二组地穴中,有用蚌壳砌成龙、虎、鹿、蜘蛛图案,龙虎成首尾南北相反的蝉联体,鹿则卧于虎背上,蜘蛛位于虎头部,在鹿与蜘蛛之间有一精制石斧。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主任张光直教授认为,这组图案是远古宗教中巫术活动的遗迹,蚌图中的龙、虎、鹿是道家经典中所谓的巫师升天的媒介“三硚”,并有“乘龙日行一千,乘虎日行八百,乘鹿日行六百”之说。
在第二组墓穴向南25米,是第三组墓穴。呈东北至西南方向,内有人骑龙、人骑虎图案。这与黄帝“骑龙升天”,颛顼“乘龙而至四海”的传说相符。另外,零星蚌壳散布其间,似日月星辰,其人乘龙虎腾空奔驰,非常形象生动,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。专家认为,这组人骑龙图案是我国美学史上人兽相伴形象的最早体现,反映了我们的祖先从很早时候起,就产生了乘龙升天的强烈欲望。另外,在三组蚌砌图案周围,还发掘出仰韶文化时期的房基和大量墓葬。
中国社科院与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同时做碳十四测定,距今已有6500年左右的历史,1987年在濮阳西水坡出土的蚌塑龙图案是迄今为止考古史上发现最早、形象最逼真且体型最大的龙形象(身长1.78米,高0.67米),故被称为“中华第一龙”。濮阳西水坡遗址的发现,对探索中国文明起源、龙的起源以及研究中国古代史、美学史、宗教史、天文历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,轰动了学术界与新闻界。1988年《人民画报》曾用19种文版发行120个国家。《人民日报》、《光明日报》等国内主要报刊都先后作出报道。考古学家邹衡写下了“华夏文明,渊源有自,龙虎具在,铁证如山”的题词。
1995年10月中旬,“龙文化与中华民族”学术研讨会在濮举办,在这次会议上,濮阳市被正式命名为“龙乡”,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把刻有“龙乡”二字的铜匾赠送给濮阳市。从此,濮阳就有了“中华龙乡”“华夏龙都”的美誉。
五代古城墙
在西水坡遗址南侧则是五代古城墙,始建于五代时期,原全长24华里,现残存1700米,为保护和展示五代古城墙,县委县政府将其分为三个节点分别进行了原貌和包砖展示。第一个节点是古城墙的东侧,采用包砖工艺,展示明朝时期古城墙风貌;第二个节点是古城墙的本体展示,通过对城墙上枯木的清除,保留古城墙的原有风貌,完整、直观的展示了古城墙的千年风雨历程;第三个节点是在古城墙原本断裂的中间地带修建城门。
龙碑广场
紧邻城墙就是龙碑广场,位于濮上路和挥公大道中心,龙碑广场是由龙碑和九根龙柱组成,九根龙柱分为三组拱卫龙碑,寓意龙生九子。龙碑由碑顶、碑身、中座、基座四部分组成。碑顶呈三角形,略大于碑身,碑顶每角卧一石龙,栩栩如生。碑身为三棱形,由三根巨龙石柱支撑,龙柱高12米,分别由8节8吨重的花岗岩砌成。龙柱之间是三块石碑,分别镶嵌着三组刚劲有力的金色大字“中华龙乡”、“颛顼遗都”、“帝舜故里”,系著名书法家曹中厚书丹。基座为圆形,直径21米,设8步台阶;中座也为圆形,高2米,直径10米。主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,高19.97米(象征着1997年兴建),总重量380吨。周围镶砌8幅浮雕,分别为“中华龙源”、“颛顼乘龙”、“相土造车”、“启铸九鼎”、“孔子居卫”、“铁丘之战”、“武帝治水”、“澶渊之盟”,记述了濮阳历史上的重要事件。
转自微信公众号“知行濮阳”